股票平台排行前十名康熙对刑部工作一直颇为不满
雍正年间,有一位名叫励廷议的刑部尚书,他资历深厚,政绩显赫,深得雍正皇帝的青睐。以雍正一贯的用人标准来看,像他这样能力出众的官员,早晚都会被提拔为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,步入朝廷权力核心的位置似乎只是时间问题。
励廷议出身翰林院,曾在南书房任职,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,可谓是典型的宰相人选。雍正元年,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,凭借对律法的熟悉和卓越的办事能力,迅速赢得皇帝宠信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直到雍正九年,他仍旧停留在刑部尚书一职,迟迟没有升迁。
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历不及他的蒋廷锡,后者的升迁速度如坐火箭般迅速,短短几年便跻身大学士之列。这让人不禁疑惑,向来以能力论贤的雍正,为什么对励廷议表现得如此“吝啬”?其实,责任不在雍正,反而是他对励廷议的赏识丝毫不亚于蒋廷锡,多次下旨表彰其功绩。
这其中的关键问题,在于励廷议命运多舛。自康熙时期起,朝廷形成了一种潜规则:刑部尚书如果能力越强,皇帝越重视,反而升迁越慢。六部之中,刑部事务最繁重且责任重大。雍正曾形象地评价刑部:“刑名关系民命,最为要紧,远甚于吏部、户部。吏部误用人,只是让应得官职的人提前几日上任;户部出错,涉及钱粮,一旦发现即可纠正;但刑部出错,死者不复生,断案不可回头。”
展开剩余72%虽然吏部和户部的工作也繁琐,但专业性较低,稍加用心便能胜任。刑部不同,堂官若无司法实务经验,根本无法担当重任。清初选任刑部尚书和侍郎时,与其他部门一样只凭资历,不注重专业能力。许多翰林出身的官员进了刑部后,对审判流程一无所知,只能被司法官牵着鼻子走。
通常这些“门外汉”刑部官员,只是仕途中的过渡角色,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调往户部或吏部,再步入阁臣行列。如此循环的任免制度,长期造成刑部事务乏善可陈,康熙对刑部工作一直颇为不满。
基于这一现状,康熙中期开始,刑部官员的任期被刻意延长,出现了不少任职超过十年的尚书。官员仕途本有期限,若在刑部尚书岗位蹉跎太久,往往意味着升迁受阻,仕途也会停滞不前。
在六部中,刑部地位本就不突出,排第五。按照惯例,刑部尚书若想升至协办大学士或大学士层级,必须先调任户部或吏部,经过历练后方有可能进一步晋升。
以励廷议为例,他虽是翰林出身,又以刚正不阿著称,但却未能进入内阁,享受士大夫梦寐以求的高位。况且,他的命运确实不佳。按常规,他本有机会通过转任户部或吏部继续仕途,可雍正似乎有意设置障碍。
蒋廷锡被提拔入阁后,还兼任户部尚书;与此同时,南河总督嵇曾筠被调往京城出任吏部尚书。如此一来,励廷议原本通过调任两部尚书以入阁的道路被彻底堵死。
直到雍正九年,蒋廷锡因病辞职,励廷议才得以看到升迁希望。不幸的是,调任吏部尚书不久,励廷议也因病去世,未能圆满仕途理想。
虽然励廷议的经历有些偶然因素,但自康熙以来,刑部尚书久任难升的局面已然形成,升迁困境成为不争事实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刑部下属各级官员如员外郎、郎中乃至主事,晋升速度却远快于其他部门。
雍正时期,对刑部官员任免愈加谨慎,尤其对“秋审处”的官员精选拔擢。翰林出身者被派往刑部的比例大幅下降,即便有,也多为精通律法的能臣。
秋审关乎生死,每年秋审对刑部司官来说是严峻考验。自乾隆中期起,刑部表现突出的司官被开辟了顺畅的晋升通道。
从京察一等的晋升数据来看,刑部出身的司官人数最多,他们或被外派为道员、府员,或被简拔为各省按察使,甚至升任刑部堂官。晋升速度与程序都远优于其他五部。
当然,分派到刑部的官员多出身普通,多为二、三甲进士,辅以少量翰林。他们仕途起点不高,预期也较为务实。
对这些官员来说,能快速晋升至郎中、员外郎已属幸运,如获皇帝赏识,经过一番外放与内部调动后,能担任本部堂官,便算是仕途大有成就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10倍杠杆炒股平台-做杠杆炒股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