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8炒股配资论坛网满族不如汉族精通礼制
有读者留言,询问为何清代御史衙门中,吏部官员的任职资格比其他部门更高。关于清代各部院衙门的任职资格问题,之前虽有所提及,但内容较为简略。借此机会,重新梳理一下相关知识,和大家分享一些详细的看法。
有人说吏部的任职资格高于其他部门,但这样说并不准确。实际上,清代京城内各衙门的任职资格高低有所区别,吏部并非最高。按从高到低排列,情况大致如下:
1、翰林院与詹事府
科举功名中,翰林地位最高。每届殿试一结束,新科进士须参加朝考,决定是否能够进入翰林院庶常馆。可以把朝考看作是翰林资格的筛选考试。
不过,庶吉士只是半个翰林,是否能成为正式翰林,还得经过三年散馆后的晋升考试。通过考试者,才能真正留在翰林院,成为名副其实的翰林。
若考试成绩排名靠后,则得退回进士身份,进入吏部铨选系统,之前三年的学习和努力都付诸东流。
翰林院所有职官均为翰林出身,一般进士难以进入翰林院。
詹事府则较为特殊,原本是为东宫太子设置的机构,但自康熙以后清朝不设太子,詹事府转变为翰林官员升迁的中转站。
展开剩余82%翰林的升迁路径大致是翰林院——詹事府——内阁。明代时,内阁是翰林院的下属机构,内阁大学士地位不高,仅为正五品。
清代将内阁从翰林院剥离,提升为名义上的中央核心机构,但内阁官员并非全部是翰林出身,只有侍读、侍讲、内阁学士和大学士主要来自翰林,其中少数大学士并非翰林出身。
2、礼部
六部中,礼部属于文职重地,虽无太多“油水”,但权威显著,主要负责国家礼仪、科举和学术事务,职能十分高雅。
礼部尚书、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,实际上多为翰林背景。
礼部象征朝廷的形象,岗位对行政能力要求不高,但对学历门槛极为严苛。侍郎以下的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等,几乎全部是科举出身的进士。
清代礼部主事多为汉臣,原因在于满族在科举竞争中处于劣势,考取进士和翰林的比例较低,因此进入礼部的机会有限。
另外,封建礼仪极为繁复,满族不如汉族精通礼制,许多著名满族大臣如傅恒、阿桂、福康安、和珅等都没有在礼部任职经历。
3、吏部
吏部的任职资格在六部中排第二。根据制度,吏部左右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。奇怪的是,吏部尚书却没有此限制。
这是因为吏部尚书权力最大,通常由皇帝最信任的亲信大臣担任,而这些大臣未必有进士身份。
左右侍郎权力较小,未必是皇帝心腹,满族中进士出身者不多但仍有,选拔范围较广。
吏部主管官员的选拔与晋升,官员素质必须过硬,不可能让非科举出身或通过捐纳入仕者,负责选拔翰林和进士,这违背逻辑。
侍郎以下的郎中、员外郎也有较高资格要求,汉臣必须是进士出身,旗人则须是科甲出身。虽然对旗人的要求略低,但整体门槛依旧较高。
4、科、道
“科”指的是六科御史,“道”则是掌管道监察的御史。雍正后实行科道合一,将原有六科整合进都察院。
不论体制如何调整,科道官职责重大,负责监督官员。明代时,科道官职位极抢手,多为翰林出身。
清代科道官虽不及明代吃香,但因其工作性质,对任职资格依然严格,尤其是六科给事中,几乎全部为进士。都察院道员的门槛稍低,基本要求科甲出身。
总体来看,京城各部院衙门中,翰林院、礼部、吏部和科道官的任职资格最高,其他部门则无明确硬性规定。
以上主要说的是京师各部院的职官任职资格。除此之外,还有皇帝亲自委派的临时“差事”,这些也有资格要求。
皇帝钦派的差事很多,如钦差、关差、考差、学差等,其中考差和学差的任职标准尤为严格。
考差即乡试和会试的正副主考官。顺治年间,主考资格较宽松,举人也能担任。康熙以后,标准提高,规定主考必须是进士出身。
雍正时进一步提升,不仅需进士身份,还要求主考官为八股文高手。乾隆年间,主考官多由翰林担当。
学差是各省学政,向来要求严格。清初规定学政必须是进士。雍正以后,学政由翰林院和六部官员选任。
乾隆朝后,六部官员担任学政的比例明显下降,至少八成学政从翰林中挑选。
至于全国直省的督抚藩臬及地方道府州县官,重点在行政能力,学历无硬性限制。但各府州县的教官必须是科甲出身。
这样看来,清代官员任职资格的高低,是根据具体衙门职责和历史传统而定,并非简单地说吏部资格最高。你觉得这样的划分合理吗?或者有没有哪个细节你想更深入了解?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10倍杠杆炒股平台-做杠杆炒股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