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股票配资公司奶奶对开心的行动还蛮诧异的
有一年在老家过年,孩子奶奶悄悄地对我们说:“我发现开心(我们小儿,当时十岁)不吃独食哎,每次喝酸奶,都是拿两个,他一个,哥哥一个。”
因为不在一起生活,奶奶对开心的行动还蛮诧异的。其实兄弟两个在自己家里就是这样,一个吃东西时,一定会帮另一个拿,天天如此,自然无比,而且谁都不会趁另一个不在时“多吃多占”。
比如,小时候吃巧克力,规定是每天每人吃一块,俩人都不要求吃第二块儿,也不会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偷吃第二块儿,如果一个不在家时,另一个先吃了自己的份儿,等弟弟/哥哥回来,先吃过的那个一定提醒:“我今天的巧克力已经吃过了,你的份儿还没吃呢。”
一次三十几个人的大家族聚会,真心妈妈还观察到娃们的另外一些表现。聚会人多,一大群孩子单独一桌,好几个孩子都不管别人是不是在夹菜不停地转桌,并且把爱吃的菜一勺又一勺地舀到自己碗里,我家俩娃则既不转桌,也不多舀菜,小娃还很自然地接过旁边一位比他小一两岁的弟弟的碗,帮他添好满满一碗饭。
不吃独食的习惯在有俩娃的家庭中,其实是很容易培养的,但在一个娃的家庭中,可能确实不常见。一家人围着一个娃转,好吃的都尽着娃吃,孩子吃东西时,想不到别人,也是非常自然的。
展开剩余84%我们没有如何培养一个娃不吃独食的经验,但在培养俩娃不吃独食上,还是花了心思的,分享一下我们的方法,供爸爸妈妈们参考。
1、从小时候起,建立“分享”“一起吃”的意识
从娃很小时候起,我们就注意帮娃们建立起吃东西要和哥哥/弟弟、爸爸妈妈分享的概念,能计数分开的,就明确数量,计数分开,不能计数分开的,就大家合吃,不可以一人抢吃,也不可以计较谁吃得多、谁吃得少。
比如吃一包饼干、糖果,孩子小时候,我们会先看看多少块儿,然后问孩子们,“一共十块儿,咱们一家四口,该怎么分呢?”孩子们说“一人两块儿”,然后问题来了,余下的两块儿该怎么分呢?孩子会有小小的困惑,我们会告诉娃们,“你们是小孩子,所以每个人多分一块,你们觉得这样行吗?”孩子们会很高兴地接受。
孩子们都很爱吃薯条、薯饼,但我们不敢让他们多吃,所以通常只买一份,“你们俩一起吃一份好吗?”孩子们总能欣然接受。俩人合吃一包薯条时,我们不会事先把薯条平分,而是让俩人随意取用。有了平分饼干、糖果的经验,孩子们对于吃“自己的份儿”会很有概念,既不争抢,也不贪多。
2、爸爸妈妈也参与分享
培养孩子分享意识时,要特别注意,是家人之间分享,而不是仅仅孩子之间分享,爸爸妈妈一定要参与。这样,即便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,孩子也能从小学会分享。
中国长辈疼爱孩子,有好吃的,就想让孩子独享,特别爱说“这个我不吃,留给孩子吧”,更有甚者,在饭桌上,大人吃了孩子爱吃的菜,还可能被长辈或爱人制止,“这么大人,还跟孩子抢吃的”。
长此以往,孩子慢慢就会认为,这个家中,我是最重要的,好吃的都得归我,我不吃的,别人才能动。等孩子大点了,大人发现这一点,再试图纠正,就已经晚了。而有些长辈还会认为,这孩子个性就如此“独”,却不认为这种“独”,就是被大人惯出来的。
有好吃的,希望孩子多吃点、自己吃不吃得到没关系,是大人非常自然的想法。
但要想培养孩子的分享观念,大人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,自己要作为平等的一分子参与分享。
比如切生日蛋糕,我们家都是切成平均大小,不会给孩子切大块、大人切小块。大人不爱甜食,有时候会留下一半,那么大人留下的,会给孩子再平分,不会说“小弟小,给他多点”。
3、不为孩子准备只属于他一个人的食物
孩子大到可以和大人一起吃饭后,我们就不再为孩子准备只属于他一个人的食物,饭菜只要上桌,就都是大家可以动筷子的,不可以某人独享。
我家俩娃口味差异比较大,大的酷爱鱼虾,而小的完全不吃鱼虾。如果做了鱼虾,妈妈就会同时做小宝爱吃的西红柿炒蛋、糖醋里脊或者煎牛排,但会告诉小宝,这不是给你一个人的,大家都可以吃,你不爱吃别的菜,你可以多吃些,大人和哥哥有别的菜,可以少吃些你爱吃的,也会告诉大宝,你已经有一盘爱吃的鱼了,你可以多吃些鱼,少吃些小宝爱吃的糖醋里脊。两个孩子都可以理解和接受,从来不会发生在餐桌上为吃东西争抢的情况。
妈妈小时候有一件事,印象特别深刻。大家庭中孩子多,年夜饭时,有个小弟弟爱吃某个菜,一个人霸着,不许别人动。长辈们就把这个菜端到小弟弟面前,给他一个人吃。
小时候只觉得愤怒,觉得大人做得不好。有了孩子之后才明白,餐桌上的教育,是孩子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,大人应该让孩子明白餐桌上的道理,而不是一味让大人让着孩子、大孩子让着小孩子。
4、外出就餐时,不为孩子一人点餐,同时控制数量、节制“贪吃”
小时候带孩子出去吃饭,我们会问好两个孩子各自想吃什么,然后为他们每人点一份自己爱吃的,爸爸妈妈再各点一份各自爱吃的,不会整个一餐都迁就孩子的口味。
孩子大到可以自己看菜谱点菜后,这个规则就更加明确:
每次外出就餐,去吃什么餐厅、什么口味,由全家四个人轮流提议,其他人即使是不爱吃,也需要尊重轮值提议人的选择,等轮到自己做主,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餐厅。
点菜时,每个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,一家四口,四个菜,谁都不可以多点自己偏爱的,如果不够,由爸爸妈妈按照全家都能接受的口味增加。如果吃火锅,则由爸爸妈妈或者大孩子先选出基本的配菜,然后每人再增加一个自己最爱的配菜。
点餐时,再好吃、再爱吃的东西,也不可以一次吃双份、多份。这次吃得意犹未尽,没关系,下次再吃。
只有一个特例,就是每次吃广式早茶时,因为小宝口味窄,我们会点两份他爱吃的煎饺,以保证小宝可以和爸爸妈妈哥哥一样吃得心满意足,同时又无需独享煎饺。
实行几年下来,两个孩子对这个规则都已经非常认同,而且能够熟练运用。有时会在两个自己爱吃的菜之间纠结一下,但一定不会要求同时点两个,更不会为不能同时点两个有任何不高兴。
又不是吃不起,为什么如此坚持呢?我们觉得,这不是钱的问题,是要教孩子学会节制、避免贪欲。
5、接受孩子留给爸爸妈妈的好吃的
孩子建立起分享意识之后,我们俩就不太参与和孩子分享零食,但孩子们常常很自觉地从自己的份儿中,为爸爸妈妈留出一点。这时候,我们会欣然接受,并且谢谢孩子惦记爸爸妈妈,“谢谢大宝/小宝,好好吃!”不会说“爸爸/妈妈不吃,你自己吃吧。”
接受孩子留给你的好吃的,既是接受孩子的爱意表达,也是鼓励孩子的分享意识。如果每次大人都婉拒,孩子就慢慢地既不乐于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意,也视独享好吃的为天经地义了。
吃东西上懂得分享其实只是不吃独食的一小部分,但却是培养孩子不吃独食、眼中有他人、懂得照顾其他人需求的入门途径。
孩子在食物上能做到分享,在玩具、文具、衣服、礼物等等方面,就不会养成“好东西都应该属于我一个人”的心态。
像我家大宝,他七八岁时,因为小弟还不会写字,他每次给圣诞老人写信,都会写上,“我想要一个xx变形金刚,我弟弟想要一个xx变形金刚”,直到弟弟会自己给圣诞老人写信。这样多好!
真心爸妈(徐智明 / 高志宏)
孩子向前,父母退后
著有《育儿基本1、2》、《阅读手册(上、下)》。以“让孩子自主、与孩子合作、让孩子满足”三理念打造家庭教育底层逻辑;以“全学科自主阅读”成就孩子学习力。北大本科,中传硕博,两孩父母,现居北京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10倍杠杆炒股平台-做杠杆炒股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融资融券余额1.68亿元
- 下一篇:没有了